2015年4月22日,76net必赢官网博士生论坛总第63期活动在76net必赢官网C108教室举行。本次活动2014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曹德军、2014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韩容俊、2014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戴元杰先后结合博士论文选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博士生论坛邀请国关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李锐、朱小略两位博士后老师进行了细致点评。
曹德军博士围绕《外交承诺的策略:崛起国何以争取国际支持?》一题,系统分析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承诺的效果。通过统计《人民日报》关于“和平/承诺”的词频走势,以及对比皮尤、盖洛普数据库中的“东南亚10国与日本民众对中国和平外交的认可度”走势,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巨大反差:30年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宣誓和平承诺,但是周边国家却越来越不相信中国的承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表达对中国强势独断(assertive)外交的忧虑。对国际观众而言,中国和平外交行为和承诺之间存在“时间差(time inconsistency)难题。梳理既有文献,他发现高昂信号理论、制度约束理论与身份认同理论均忽略了承诺的互动性与关系性。为此,他认为可信承诺根本上来自于关系锁定,嵌入于互动关系网络之中,是双方期望聚拢的结果。并用南海争端与台海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点评老师认为,选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与现实价值,是缓解中国崛起困境的一个很好理论切入点。但是为了让论证更有说服力,建议在保持逻辑缜密的同时,更注重经验材料的支撑,特别需要更精准的案例分析与一手档案解读。此外,对于理论建构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建议作者在社会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相关研究中汲取更多养分,这样更有助于理论创新。
韩容俊对博士论文初步阶段的研究设计进行了简单介绍,而发表范围是“选题背景、研究问题、基本假设、研究方法以及三个案例” 。其中,本文的研究问题为“中美韩对朝鲜半岛危机管理方式及其参与程度取决于哪些因素?而其原因是什么?”,三个基本假设为, 第一、朝鲜半岛问题或危机既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问题;第二、中美韩各国的危机管理战略都会面临战略选择困境;第三、各国在采取危机管理战略时都会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最后,本文将采用的三个案例为“军事危机(如西海交战(02年)、天安号沉没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10年)”、“朝核危机”、“导弹危机”。
两位(博后)点评人对他的研究设计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李锐老师对本论文的“案例分析(1)——军事危机”部分提出质疑说,“天安号沉没事件”的原因尚未得到国际社会或联合国的认同。因此,若采用该事件的话,在案例的客观性方面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最好换一个其他没有争议的例子。第二、本文的研究法虽是“比较研究法”,但这次研究设计里并没表现出比较分析内容。而且,如此研究法难以得出较为创新的结论。因此,分析的观点以及角度一定要新鲜。
戴元杰对博士生论文开题报告的初步设想进行了汇报。具体内容如下:
一、简要叙述何为伊斯兰极端主义,描述了对极端主义的几种不同的定义。
极端主义是宗教的扭曲和蜕变,是宗教的对立面。极端主义者为个人的利益,信条扭曲了宗教的教义。宗教极端主义不等于原教旨主义,也不等于某个教派。极端主义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思想传承。
二、简单叙述了伊斯兰极端主义在新疆的历史,包括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争论。
三、简单叙述了伊斯兰极端主义近期在新疆的表现。从7.5事件之后新疆的去极端化工作,到极端主义在基层发展的一些驱动力。
四、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因果逻辑链的一些假设,例如维吾尔人较少有机会参与到现代化进程;某些地区基层的恶劣治理和贪腐激化官民矛盾,推动极端思潮;维吾尔社会在近代没能完成扎吉德运动的革新(维吾尔、内亚版本的“新文化运动”)导致对极端主义抗体不足。
报告之后,几位老师对戴元杰的观点和论述进行评判。
老师们提出最多的一点问题是该报告的完成度问题。目前一些关键定义,例如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定义依然没有做出;一些逻辑链仍处于粗糙的假设状态,没有给出进一步的有说服力的论证。这些问题随着工作的推进将加以改善。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范式的问题。研究极端主义的历史,需要做详细的史学考证工作,但研究现实时需要采取社会学的范式。对极端主义在思想上,概念上的界定,宗教学和历史学的视角也未必兼容。
第三个问题是研究规模的问题,如果深入研究,则博士论文可能需要四五十万字,今后在此点上需要更加注意。
参加活动的同学也针对他们的发言提出了一些建议。曹德军、韩容俊和戴元杰三位同学认真听取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表示对自己帮助很大,对进一步思考博士论文选题也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