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本学期院内博士生学术大会在学院C105教室举行。论坛主要分为四个议程:上午部分为政军关系与国际安全、国际制度与跨国合作两大议程,下午部分为历史研究与中国外交、政治哲学与比较政治两大议程。王逸舟教授、庄俊举副编审、节大磊副教授、雷少华助理教授、刘莲莲助理教授、祁昊天助理教授、赫佳妮助理教授以及潘荣英老师与王海媚老师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将近40名老师同学到场聆听。
活动于8:30正式开始,王逸舟老师首先发表了开幕致辞,指出本次院内博士生学术大会是第二次举办,学院在采取了这种新形式的博士生论坛之后,博士生论文的质量、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王老师也借此表达了对广大博士生同学们的关注与鼓励。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政军关系与国际安全”,2016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方珂首先发言。他围绕日本“文民统制”型政军关系的建立展开了论述,他认为1945年-1954年是战后日本武装力量从无到有的转型期,研究这一时期的日本政军关系,不仅可以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再考察比对当前日本军力发展调整转型趋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政军关系理论。而2015 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先萌奇聚焦于西方式反叛乱行动中的政军协调问题,具体探究在西方式反叛乱战争中,哪些因素决定了文官政府与军事组织之间的协调程度。在两位同学先进行了发言后,老师们分别进行了点评。祁昊天老师认为面对已有研究成果时,要学会根据研究问题剔除不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简化研究框架,注意避免研究中的内生性因素。刘莲莲老师指出,写研究综述时应当按照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进行分类,不是所有的因果机制都值得研究,文章要清楚展示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行文过程不能够太过模糊,类型化的分析必须更为简明。在介绍研究的学理意义时,尽量学会用更为直白、简单的语言。庄俊举老师则强调了论文写作过程当中的语言问题,提出写作语言要平实,务必需要遵守标准的注释体例。而赫佳妮老师也认为在做文献综述时不要仅仅分为国外和国内层面来论述,要根据逻辑顺序来推进,同时也要注意资料的时效性,根据问题灵活调节结构设计。在这一环节的最后,王逸舟老师认为之前发言的两名同学都拥有扎实的材料基础,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及研究的主要贡献,好的研究往往能够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的研究。
在上午的第二议程,2016 级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刘宁第一个发言,他着重于探究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路径。而之后发言的2015 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晓伟同学,面对 GONGO成为走出去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的情况下,希望探究为什么 GONGO的国际化实践得以稳步推进。最后发言的是2016 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孟文婷同学,她希望探究中国国际和平行动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和平行动的路径与评估。在这一组同学发完言之后,老师们进行了点评。刘莲莲老师认为,这一组同学所选取的话题是具有增长性的话题领域,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并具体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对题目、概念修改与界定的建议。祁昊天老师认为,研究分析不能紧紧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提出概念是为了开展进一步研究,概念创新要反映到研究框架之中。庄俊举老师指出,对于某一问题的潜在的理论解释要清晰说明,文章题目避免用英文简写。 赫佳妮老师认为,文章的整体架构不能太疏离,应当尽量聚焦于一个重心。题目应当以中文的形式书写,只有用中文才能帮助读者理解,方便读者检索,并产生更多的影响力。而且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情感类色彩过强的词语,尚未发生的事情很难进行研究。王逸舟老师最后进行发言,强调研究设计的重要性,研究设计可能比找材料更为重要。在研究过程中尤其应该明确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不要将重心过多的放置于研究还未发生的事情。
在上午的议程中,各位老师非常具有针对性的结合每个同学的作品给出了建议,现场氛围非常热烈,于12:40正式结束。在午餐时间过后,下午的议程于13:40正式开始。在下午的环节中,节大磊老师和雷少华老师出席,并进行了点评。下午的第三议程中, 2015 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余渔首先发言,他研究1928年至1937年之间,蒋介石的对日政策是如何演化的?之后发言的2015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喻显龙同学则聚焦于晚清的对朝政策究竟是什么?是否仅仅只是为了维持现状?如果有了变化,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第三个发言的是2016级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晨曦同学,他试图回答为什么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些技术引进实现了,有些则没有。在这一议程中最后进行发言的是2016 级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舒天同学,他研究的是为什么美国对华接触政策能够长期延续?节大磊老师在这一环节首先进行了点评,他提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问题需要体现得更为明显;随后,雷少华老师表示,国际关系研究存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学生应该寻求在政治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平衡,他运用了生动的案例进行了说明,认为学术研究不能过大过空,还是要聚焦到具体问题。赫佳妮老师随后进行了发言,她指出本组倾向于历史研究的四位同学虽然聚焦在不同的时期,但仍然可以进行互相的交流。她指出博士生写论文的过于谨慎限制了文章创新性,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要更为大胆。而在历史研究当中,历史研究材料固然重要,但用来引导研究的应当是研究问题而不是材料。
在茶歇过后的第四议程, 2014级中外比较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谭星同学聚焦于梁漱溟的乡村重建之路,具体探讨了梁漱溟基于问题意识的乡村重建之理论构想。随后,2014 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贺梦真同学,试图探究在1996-2012年的众议院选举中,作为没有支持政党的选民群体,无党派选民的投票行为如何影响了日本的选举结果?在这一议程的最后,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童宇韬同学着重探究印度地方政党研究,为什么特定的地方政党能够在地方邦长期执政,并且能够有效地化解其他地方政党带来的挑战,在地方邦政治中维持单个地方政党与全国性政党的两极竞争局面。节大磊副教授在这一环节首先进行了点评,他提出文献综述需要更多地围绕问题进行回答,而不是简单的罗列。题目的拟定需要谨慎考虑,并提出了总结核心论点的重要性。雷少华老师接着进行了评论,鼓励同学们重新思考问题的研究意义,如何带来新的知识?如何发现一个有悖于常理的故事? 赫佳妮老师认为在提出研究问题的时候,要聚焦提出问题的逻辑链条,不能出现逻辑上的断裂,要避免研究问题上的宽泛,而应该注重研究能够提供的新知识。最后,庄俊举老师进行了这一部分最后的结论与评价,他认为文章的题目不能太过平实、宽泛,而要更为具体化,才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在论坛的最后,王逸舟老师对各位博士生同学提出了希望与寄语。王老师跟各位同学再次强调了要做好并有趣的研究,而找到好的切入点建立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了解之上,希望今天参与论坛的各位同学能够认真吸取各位老师的建议,在学术上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