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下午,本学期第三次博士生论坛在院C103教室举行,本次论坛的发言人有龚婷、董玲和洪嘉泽三位同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朱小略、郝龙、骆小平三位老师对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龚婷同学先就《特朗普政府对华经贸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影响》这一主题向在场的同学和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发言人试图通过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战略视角,理解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经贸政策,同时发言人也希望探讨中美之间经贸合作的“增长点”,进而讨论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发言人认为,从动向来看,特朗普政府的经贸政策追求“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目标,其反全球化和本土主义倾向在对华经贸易政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原因来看,特朗普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走向,不仅受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目标的驱使,也反映了特朗普执政团队的执政风格和政治理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戒心和疑虑。点评老师提出这篇文章材料翔实但政策性导向过强,文献摘引大部分是政策报告,需要改进。其次,就中美经贸关系而言,最有探讨意义的是2008到2018年,双方依赖在不断加深,竞争性和冲突性也在增强。奈和基欧汉的相互依赖理论解释是不充分的,最好能提出不同于经济、金融的相互依赖,结合政治和外交的理论综合选择解释中美经贸问题。
董玲同学的发言题目是《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历史演变》。发言人考察了十个月革命前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十月革命前国家认同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尝试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理解当代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发展逻辑。董玲同学认为,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东正教和专制制度的认同以及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在不断反抗外部势力的斗争历史中,俄罗斯的专制思想也逐渐形成、壮大。直到今天,东正教、专制思想和大国认同依然是俄罗斯关于发展道路的思考重心。点评老师指出,俄罗斯认同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就俄罗斯的身份认同指出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分析方法,可以参考以俄罗斯进行不同片区划分宣传大国形象为基础进行认同比较研究。
最后是洪嘉泽同学发言。洪嘉泽同学的发言主题是《中美国际金融治理政策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理论的视角》,发言人希望回答的问题是中美在国际金融秩序政策方面出现分歧的原因,了解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管控分歧、促进合作、维护和完善金融秩序,防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洪嘉泽同学认为,需要超越“霸权稳定论”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国际公共物品分析,从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视角出发来分析中美在国际金融秩序领域的政策。点评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需要给中美金融治理界定时间段;第二,需要将研究问题再细化明确,精简表述;第三,三大主义解释是不兼容的,不要从顶层理论开始回顾,太繁杂。
活动最后,发言同学和点评老师就限于时间未能充分讨论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热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