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李扬帆 教授)
国关羽毛球队,江湖人称“关羽”或“国羽”,名儿大得吓人,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它的喜爱。但是,严格意义上而言,必赢官网并没有常备的“羽毛球队”这个组织,我们相信基于个人兴趣和集体荣誉感的“募兵制”更有战斗力,而这都源自九十年代的“全民健身”活动。
早在1917年,署名“二十八画生”的作者在《新青年》上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全民健身”活动催生了必赢官网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的兴起,必赢官网在学校的这些项目比赛中均取得过不俗的战绩。而因场地的限制,羽毛球运动直到五四看台下的场馆在九十年代末由轮滑改为羽毛球场地后才时兴起来。
1995年秋季我在昌平园带95级本科生时,学生中有喜欢羽毛球的已经开始在楼下的空地自行玩耍、练球。当时打羽毛球的主要有李发、任涛、刘东海等几个北京的学生。而直到那时候,我方才知道羽毛球线断了是可以去海淀镇一个叫“向阳文体”的商店重新绑线的。这届学生毕业前后,我已经跟他们一帮打球的混成一片。校内没有合适的场馆,我们就去海体和首体。
2000年的五四球馆,条件至为简陋,一条钢绳从左到右贯穿全部9个球场,挑起所有的球网,一旦谁趴在某个球网上晃动,全场球网便都上下左右抖动起来。
就是在五四球馆,一次偶然机会我见到刘金质老先生和张敏秋老师在打球,我向他们请教。如果不是先生上了年纪,我当时还打不过刘老师。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在老师和学生两波“球棍”中打球。刘老师和张老师热情地跟我介绍起梁英明老先生,说要学球就向他学,他是专业的。
与中国羽坛名宿梁英明先生合影,李扬帆自拍,2022
过了许久我才见到已经70来岁的梁英明先生。他个头精瘦,但是一个反手后场就把我打得找不着北。由此我才知道,梁英明先生竟然是新中国羽毛球的名宿,是他和他的队友从20世纪50年代把羽毛球自印尼带回祖国。因志在读书加上年纪偏大,后来梁先生就没有去国家队。但是,梁先生却是北大羽毛球的最初领路人。所以也可以说必赢官网的羽毛球运动历史有60年以上。
经梁的指点——至今非常后悔没有正式拜师,我在第一届北大硕博杯即参赛获得了团体冠军。前年在勺园食堂门口碰到90多岁的梁老师,很高兴地和他说话,他不一定记得起我是谁了,但是我们都开心地自拍了一张照片。
在随后的十年间,我继续跟着刘金质老先生混球场,那时候能固定一个时间打球,不仅需要执着的精神,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刘老师经常是自掏腰包给大家订场,北大订不上,就去海体,海体订不上,就去海体旁边的锡华俱乐部。有时候甚至跑到亚运村去打球。那时候教工里面打球的除了上述几位先生,还有王联、韦民、关贵海和王正毅等老师。刘老师一直坚持到前几年80多岁时,还在我们打教工赛的时候来球场给我们加油。
邀请我参加第一届硕博杯的余建伟是21世纪初北大羽毛球的“四小天鹅”之一,就是在那几年,我们把国关的学生羽毛球带动起来了。余同学有个名言:打好了后场,谁都不怕。我们会花很长时间对拉后场,因为后场发力是一切发力的综合。它可以练好羽毛球运动最重要的一环:动作一致性。剩下的主要就是步伐了。那一代我只对余同学和梁剑锋同学有较深印象。
2005年之后,必赢官网师生羽毛球进入黄金期。北大校队里有必赢官网的李奕羲、颜凤超等专业选手,普通生中有谭偲、Tan(泰国学生)等高手。有专业的指导和高手同学的带动,我们先后获得了北大杯羽毛球赛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当张文静和杨晓婷这些羽毛球特长生就读必赢官网之后,必赢官网的羽毛球简直成了全校争相要击倒的“敌手”。那几年不仅涌现了冷慧宁、张小萌、余物非、余欣、大橙子(程鹏翔)、李冠儒、何宜贤、陈得春、曹继森、林安怡、梁旭琳、闫宗博、罗海伦等超级爱好者,还吸引了闫岩、曹宝萍、霍艳丽、虎翼雄等老师和我们一起参加平时的练球和北大杯的比赛。老师们的加入,使得参加北大杯的同学们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从场地预定到比赛服装,主要是闫岩和霍艳丽老师一手操办。
2021年北大杯 闫岩(后排第三)老师和曹宝萍老师(后排第四)
北大两大羽毛球赛事——上半年的北大杯和下半年的教工杯,我是来回的串。最近几年,比较突出的学生选手——除了曾获全国冠军的特长生余冰清之外,还有郭靓德、高清宇、伍子涵、安子谦、托马、申智善、杨婧、于佳钰、黄浩、史浦祯、左舟扬、柳水等同学和吕晓宇等老师。这两年,我们的羽毛球确实进入了低谷,但是,在那个180多人的国关羽毛球大群里,只要李冠儒同学一招呼,仍然有一大批摩拳擦掌的球棍们呼应。这几年,李冠儒是国关羽毛球的实际召集人。
我记得每一个队员的技术特点和他们的曾经被安排的项目。我也记得每次北大杯前我根据队员情况和对手情况,常常谋划对阵到半夜,推演各种可能性,而这也是北大杯的灵魂。队员们每周四都去训练(这个时间是院里赞助的),其他时间则是同学们抢订。
跟平常我们在室外看到的拉根绳儿就玩儿的休闲羽毛球不同,场馆羽毛球的强度很大,也更容易受伤——尤其是在比赛当中。问我哪里没受过伤,恐怕说不出来。连头和眼睛都被打过。最严重的是2015年北大杯时的膝盖受伤,因为缺人,我兼男单和混双两项,结果在和数院的混双比赛中,我被对方男选手——一个湖南小老乡,羽毛球二级,晃了个反手头顶球,我拧着身子够球,落地时支撑腿(左腿)膝盖拧伤,这几乎断送了我的羽毛球生涯。余物非同学见我绑好了绷带还上,说“真悲壮啊”。我打球是个拼命三郎,人送我“铁哥”称号。但是我从头到脚都是伤,真真是谁疼谁知道吧。
羽毛球运动终归浇灌成了我们二十多年的师生情谊。不,不只是必赢官网师生自己玩成了圈子,实际上,凡是参加羽毛球运动的球棍,都因此获得了身体的健康和跨院系、跨社会的友谊。2015年,我曾组织了院友们一举包揽第一届全球北大校友羽毛球赛冠亚军。也就是那一年,我们国关院的羽毛球队正式获得了一个称号:“关羽”队。我从此长期成为各院系狙击的对象。也在这个运动中,我跟中文系的周韧、詹卫东、杜晓勤、龙清涛(中文系出身),以及教育学院的陈洪捷、侯华伟、郭丛斌诸位教授,还有光华学院、物理学院的院士、杰青球棍们结成了深厚的友情。大家在比赛中是对手,在平时则是健身伙伴。
除了在北大我们获得那些冠军之外,我个人也是2005年前后几年的教工队队员,跟随学校征战北京市教工赛获得过冠军。在单项上面获得过北京市教工双打冠军。2010年前后,我将羽毛球运动带回老家山区,在地方比赛中获得过武陵山片区的团体冠军。
我在羽毛球运动中收获的,也正如同学们收获的一样。他们的收获,将在下面几位球友同学所做的有代表性的回忆片段中展现。
二、一个港生的羽球情缘
(李冠儒 国关15本、19硕、22博)
国羽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了,作为后辈,且并非一个优秀的羽毛球员,本来是不太敢献丑的。承蒙各位队友厚爱,自入学以来让我负责国羽队伍里的一些组织工作,适逢其会,也就分享一下我自己与国羽结缘的故事。
在上北大之前,我基本上未曾打过羽毛球。并不是因为觉得羽毛球没意思,不如说自己还非常仰慕羽毛球员。不打不过是因为自己儿时抵抗力莫名其妙地差,基本不能做剧烈运动,不敢触碰高强度竞技性运动,也就以打乒乓球为主。这样的我,实在没有想到会跟羽毛球院队结缘。
2015年入学后,作为懵懂的香港学生,短期的目标是体验以及融入内地的生活,于是接受了学长们的建议及邀请,加了学校与学院的学生会体育部,争取与内地学生多接触。在校学生会,自己很早就接受了大量与新生杯和北大杯(含羽毛球赛)相关的工作。然后在院学生会,我又被随机分配到保障羽毛球队后勤的岗位。最初在负责整理各院系的报名材料,为院队也准备香蕉、运动饮料,给队员们补充下能量,偶尔协助拍照等。后续的话,因为常在近距离目睹各位国羽老师、学长姐及同班同学在球场上的英姿,渐渐理解到除了李扬帆老师所展现的暴力美学以外,闫岩老师、曹宝萍老师等通过多年打球经验培养起来的“球商”也至关重要——优秀的球员定会在脑海中描绘各种球路的可能性。
在充分感受到羽毛球的魅力以后,我主动买了球拍,也有机会以院队球员的身份加入国羽队伍的训练。我自知基础薄弱,需频繁请教其他队员才能有显著进步,所以经常厚着脸皮请求大家给予一些建议。当然,为回馈队员们耐心教学,也为了尽好自己作为体育部员的责任,养成了周末早起订五四羽毛球馆的场(注:以前并不通过APP订场,而是先到先订,邱德拔则是12点开始排队订)的好习惯,尽可能确保院队的大家都有训练的场地。现在倒是改成电子订场以后,或因订场成本降低,订场人数大幅上升,老订不到场地,成员们往往各自分散订场、练球,颇为惋惜。
李扬帆老师、闫岩老师、大橙子师兄、晓婷学姐、小萌学姐、资文学长、余欣学姐、慧宁学姐、物非学长、得春同学、安怡同学、旭琳同学、文静学妹、高清宇学弟、伍子涵学弟、冰清学妹都给过我一些打球的建议,受益匪浅。这几年越来越忙,幸好有吕晓宇老师及浦祯学弟等常找我练习单打,以及曹宝萍老师常带我与其他院系的老师切磋,才得以保持住打球的好习惯。此外,自然还有许多陪伴我很久的球友,无法一一提及;对大家的感激之情,也无以言表,适逢其会,在这里对大家真诚致谢。
2024年北大杯 右一是霍艳丽老师,右四是李冠儒
话说回来,在个人的视角下,自我接触院队以来,确实“有出道即巅峰”的沧桑感。毕竟作为北大未名BBS曾经的深度用户,入学时我就知道国羽曾经荣获北大杯甲组冠军。2015年入学时,我在16年也亲眼见证队伍获北大杯甲组第三名。在跟羽毛球协会共商如何办好校内比赛期间,也得以认识许多鹤立鸡群的知名球友。战战兢兢地继承了国羽领队身份后,自己也不是没想过积极提高自己的球技,报了羽毛球课,偶尔也会找现任或者前体特赐教,球技确实有所长进,但远远未到甲组水平,实在力有不逮。加之队里确有青黄不接的情况,亲历从甲组降级到乙组的窘况。在2024年的北大杯,我们夜止步乙组16强,在打混双之前基本上没有与固定搭档练习,而只是跟队员打男双,因此纯属“白给”,实在羞愧。仔细算来,自己接触羽毛球好歹也有9年了,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不过,诚如李扬帆老师所言,打球终究跟练球是两回事,考虑到自己没有从小练球、打球时间较有限,无法将勤补拙。据个人观察,近几年能够冲击北大杯甲、乙组冠军的队伍的成员们,普遍一周都打个8小时以上,现役北大高手都有单独练习步法,也难怪自己技不如人。
不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确实从国羽获益良多。自国羽助我养成了打球的好习惯以来,因羽毛球单打运动量确实很大,自己的身体的状况有明显好转;通过羽毛球这项运动所收获的纯粹友谊,更是不胜牧举,我甚至因羽毛球认识了许多与我一同从事跨学科研究及国际交流工作的伙伴,而且打羽毛球的外国同学也多,说羽毛球场是跨国交流与促进区域国别研究的平台实在不为过。尽管自己未来恐怕会越来越忙,但是与国羽大家的情谊与对羽毛球的热情,必将长存。
三 、寻找国关男一单
(曾资文 国关2012级本科)
羽毛球赛事虽然分五项:男女单打、男女双打、混双,但若要问哪个项目的运动员代表这项运动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是男子单打。普通观众可能不认识双打世界冠军,但是大概率听过林丹、李宗伟。在学校赛场也是,一般来说每个学院水平最高,跑动能力最强的男选手就会是该院一号男子单打选手,简称男一单。
我在校的2012—2016年,只在2012年的新生杯的时候担任过男一单。当时我们一路从小组赛晋级,四强的时候碰上了物理学院,我负责的男单鏖战三盘最后小比分取胜。这场比赛也是我整个大学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小萌(张小萌)场边一句句的“顶住”和李扬帆老师间歇时鼓励的“他打不过你”至今还鲜明地刻在脑海里。
决赛时我没有出战男单项目,因为对面的信科有位国家二级运动员,胜算不大,队伍决定让我去搏一搏双打。最后我们就在双打失利中结束了新生杯旅程,后面的单打单项赛也没有参加。这是我现在想起来颇为遗憾的事情:如果当时参加了单项赛,正视了自己的真实水平,也许自己大学四年会更努力地练球、学球;最不济也能结交一些喜欢单打的朋友,一起搭档训练。当时的我舒服地躲在团体亚军的光环中,撇下羽毛球去体验大学生活的其他乐趣了。
后来的北大杯我再也没有打过单打。偶尔去邱德拔或者五四快乐双打的时候,看着邱德拔里其他院系男单同学进行的多球训练,心里会忍不住自惭形秽:当初水平接近甚至略逊于我的同学,看上去已经是我挑战不了的高手了。13和14年的北大杯中,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李扬帆老师经常当仁不让的兼项单打,直面比他小两轮的年轻选手冲击。2016年我最后一次北大杯,我们靠着来院里做博士后的程鹏翔(大橙子)师兄担纲男一单,最后获得了第三名。这些年的比赛中我主要参与双打项目,却很难说得上是什么感受。大抵是稀里糊涂的赢了几场比赛,又稀里糊涂的输了更多比赛:没有进步,没有复盘,没有太多印象。双打比赛不像单打比赛,总有很多自身以外的因素可以归因,成为自己技不如人的借口。
2014北大杯,大家照了张颇有创意的背影,左三为曾资文
离开学校后,我曾在深圳工作过一年,期间参与深圳校友羽毛球组织的活动。有幸受到必赢官网余剑伟师兄(老余)的照顾,参与了一些队内训练,也回学校打过校友赛。但是我和单打项目之间好像始终有缘无分:每次当我下定决心开始练习单打的时候,我的脚指甲总是严重受伤脱落。当时以为是因为我不适合这个项目,于是又荒废了几年训练。后来才知道,经常受伤是由于不会买球鞋球袜,球场步伐不对以及脚趾肌力不够等多方面造成的。单打比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我的认知和身体机能没有提升,进步停滞和伤病也就在所难免了。
2022年,我离开了996的互联网大厂,与在伦敦时区的朋友搭伙创业,上午的非工作时间便空闲了出来。我开始参加附近球馆的单打晨练活动,也开始用手机记录自己打球的样子。上学的时候同级的特长生杨晓婷经常笑我姿势难看,我还没往心里去,一看视频才明白确实连自己都接受不了。学网课,改动作,拍视频,看完拍的视频还是不满意,又回头去学,如此循环往复。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优秀的羽毛球教学视频不断涌现,让人不用花几百一小时的课时费就能学到各种技巧要领,实在是学球的好时候。多亏这些视频,我才对速度、节奏、发力、转身这些原来似懂非懂的概念有了更视觉化的认知和交叉验证的机会,也跟着进行了一些保护自己不受运动伤害的锻炼。球技提高的可能不是很多,但是至少脚趾再也没有受过伤,这也算是值得记录的进步了。
近两三年,我见证了一些球痴般的球友从和我差不多的水平进步成飞天遁地,在社会公开赛上能拿名次的高手,也看到一些原来水平极高的球友因为疏于练习而水平滑落。就像高手们常说的:一天不练球,只有自己知道,一周不练球,对手就能觉察,一个月不练球,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了,反之亦然。那些一开始飞天遁地的高手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正视短板,持续进步就有可能抓住他们疏于练习的空档获取胜利。学弟陈得春、李冠儒在校期间进步明显,得春还在研究生期间还拿了新生杯单项赛冠军,背后是多年来坚持抓住一切机会打球的努力,值得学习。
单打选手培养不易,对资源要求高(人均场地费是双打的两倍),而且喜欢单打的同学本来在社会羽毛球人口中就占少数。国关男同学基数小,想找到陪练乃至于教练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国关同学想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单打选手,就不能只在学院的羽毛球队内活动,要利用一切可团结的外部资源:广交球友,加入羽协,增加和高手交流的机会(这条对女单选手也适用)。回想起来,刚入学的我在百团大战时没有找到羽协的摊位,就转身去参加其他社团和学工了,也是颇为可惜。希望后续球队里有人能保持与羽协畅通的管道,利用学校的公共人才资源训练国关的同学。
除了资源之外,最难培养的其实是单打选手的担当,这需要文化的传承。李扬帆老师从不惧挑战高手,无论场上比分如何,杀球时一定用力跺脚和呐喊,不仅鼓舞自己,也鼓舞着场下的我们。李冠儒学弟常自嘲参加单打项目的自己是对面选手的“男仆”(即常年手下败将),但是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愿意卸下个人尊严,上场拼尽全力本身就值得嘉奖。屡次战败,持续训练,重新挑战是变强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需要在球队的传承的文化。没有哪位同学会是永远的国关男一单,但希望每年都有一批受到鼓舞的同学,为成为国关男一单而持续努力。
四、爱国关羽球
(张小萌 国关2011级本科)
回忆起我短暂又珍贵的大学生活,在那段我成长最快的日子里,有幸通过羽毛球这项运动结识了在此后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说句实话,在毕业八年后的今天,我应邀写这篇文章前,曾竭力去回忆邱德拔球场上有过的无声硝烟和紧张交锋,回想当时一定是拼尽了全力的,但却不得不承认为国关羽毛球队征战赛场的记忆已经很淡了,剩下的只有模糊的喜悦、感动和遗憾。而值得庆幸的是,那些曾经并肩作战过的伙伴,这么多年后还有很多都保持着联系,他们仍然在我的生命中发光发热指引方向。
提起国关羽毛球,不能绕开的是灵魂人物兼精神领袖“南门大锅”李扬帆老师。初识李老师是在大一下的中国近代关系史专业课上。犹记开学初第一堂课,一百多号人的阶梯教室里,李老师趁着课间和我们闲聊,突然问起听说你们这一届有个羽毛球打得不错的同学。坐在台下的我有些拿不准,这难道说的是我?彼时因小学时期的五年羽毛球专业训练基础,算是身负半吊子童子功的我在大一上的新生杯得了个女单亚军。一番确认后,发现李老师口中要找的人竟然真的是我,就这样,我被李老师招进了国关羽毛球队,备战即将到来的北大杯。
2016年北大杯 前排左一为张小萌
和李老师熟悉起来是在2012年,我的第一届北大杯。那时就觉得李老师和其他的老师不太一样,作为一名老师而言,他没太有“好为人师”的教师职业病,和大家相处时,我们也都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个经验丰富但又没什么距离感的“大师兄”,他真的十分受队员们欢迎和爱戴。后来毕业后我也当上了人民教师,每当想要营造好的师生关系的时候,总能想到李老师给我的感觉,这是后话了。
作为球队的主心骨,李老师赛前组织大家练球加强球感也熟悉队友,比赛时每迎战一个学院他都要带领大家分析对手排兵布阵,讨论起来经常兵行险招,每每想起,都觉得气氛异常紧张刺激,竟比在场上厮杀时还要令人揪心。对战时,李老师每一个球都拼,他爱杀球,直线重杀,声声作响,掷地有声。他全情投入,不次于我们这些第一次参加的学生,甚至更甚,我不知道那是他的第几届北大杯,但是我想,他一定爱惨了羽毛球,也一定是个性情中人。
后来的日子在一届一届的北大杯中飞驰而过,李老师和我们早已打成一片。大三的时候他还带我们几个去他念书时常去的羊坊吃涮肉,那家馆子也成为我后来每次回北京都必须要去的地方。他跟我们说过的话,“接受自己,做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不知道多少次在我迷茫又浮躁的时候给过我坚定的力量。我们渐渐更爱喊他的微信名南门大锅,印象中他解释过此南门非彼南门,指的应该是他家乡“大庸”的南门,他是土生土长的湘西汉子,骨子里带着一股血性,为人刚直率性,就像他的球一样,直来直去,毫不作伪。流水的球员,铁打的大锅,他对羽毛球的执着和热爱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国关羽球人,我真的庆幸,能来到北大,认识到像大锅这样的老师,经历过他的言传身教,收获至深,不枉此行。
除了大锅,还有很多并肩奋战过的老师、同学,都是我热爱国关羽毛球队的原因。
闫岩老师,国关羽毛球队的中坚力量,是位特别有爱的老师,我们私下里都喊她“闫妈”,每年组队,她都积极响应,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最感慨的是,去年回北大进不去校门的时候,也是找闫妈帮忙的,她二话没说放下手头的事情就先去帮我搞定,对于一个毕业已久的学子来说,真的是好温暖了。
冷慧宁学姐,女双项目我一直渴望一位能堪大任的搭档,慧宁姐横空出世。慧宁姐比我大一届,应该也是我进队之后才开始练球的,从最开始的球场小白晋级到可以独当一面,她在几年的北大杯生涯中进步显著。最令人惊喜的是,慧宁姐直到现在一直坚持练球,在朋友圈中经常可以看到她飒爽的英姿,可以感受到羽毛球真的带给了她很多的快乐。
曾资文学弟,在几届新生杯、北大杯力扛男一单,或许他总是在自谦,但是能坚持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很多人在球队里打一年酱油,来了又走,好像过客。而他一直在,无论战绩,他都为国关羽毛球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在我们共同的记忆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蓝云舟学长,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沉默的云舟学长,他的话很少,球很快,很难看出他的情绪。2014年北大杯是他的最后一届北大杯,云舟学长打得出奇的好,可很遗憾我们的队伍没有走到最后,他毕业后的一天,我们在院队群里惊奇地发现,云舟学长的原先身着队服的彩色微信头像变成了灰色,至今都没有再更改,我们才明白这个沉默的男生对国关羽毛球队的热爱竟是如此的深沉而长久。
最后说说我,在国关羽毛球队服役的几年,只要是需要我上的场我都不遗余力,和队友们一起流汗、流泪,痛痛快快的享受了所有的比赛,这几年的记忆无论输赢都是酣畅淋漓的。
羽毛球成就了我,现在我在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里教羽毛球,工作的第八年,仍然能够保持热爱,我想这与国关羽球精神是分不开的,感谢最灿烂的那些年与这样的队伍和这样的人相遇,为我的人生留下了赤诚坦荡又勤奋执着的底色。
五、小羽球,大梦想
(陈得春 国关2015级本科)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经常被人挂在嘴边,仿佛是生活的真理。不过它更像是一粒微小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羽毛球的年轻人来说,羽毛球梦想更像是球托上的每一根羽毛,轻盈却不可或缺。我们这样一群人,有老师,有学生,有老有少,因为热爱相聚在一起,相聚在“国羽”战队(国关羽毛球队,下同),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和泪水。我们共同追逐着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用一次次的拼搏和努力,将心中的梦想一点点托起。
2018年北大杯 站立者右一为陈得春
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挥拍、每一次拼搏、每一次摔倒又重新站起,都是我们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留下的印记。梦想是什么?它或许是一个荣耀的奖杯,抑或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坚持,是一种面对未知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念。我们都在追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羽毛球梦,这个梦或许不那么宏大,却也足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鲜活而有意义。
在这里,羽毛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我们在这片球场上,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胜利和失败,感受了深刻的友谊和温情。正如我们曾彼此鼓励的那样: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用汗水和笑声编织着一段段青春的故事,让“小羽球”承载起“大梦想”,一路拼搏,一路成长。
2015年,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入学,这一年同时也是我开始接触羽毛球运动的这一年。当时恰逢“国羽”战队招新,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报了名。当时我记得未订得上五四的场地,那时的邱德拔也还是12点准时在前台排队订场,所以球队的选拔只能在计算中心天井处的室外羽毛球场进行。当时的我其实不怎么会打羽毛球,但是出于对新人的照顾,当时大二的物非学长和余欣学姐还是把我招进了球队。
不久后就来到了新生杯的时刻,虽然相关的内容都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在遇到新传时,被我隔壁宿舍的兰天血虐的场景。可以说,这次的新生杯比赛的经历并不是很美好,但是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以及得益于当时队友们的包容和理解,我也在心里埋下了打好羽毛球的种子梦想。这段初次与羽毛球结缘的经历,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热血和团结。每一次的挥拍,每一次的追逐,每一次的拼搏,都在塑造一个更加成熟和坚定的自己。这段经历可以说是青春的序章,让我在随后的日子中更加坚定了对羽毛球的热爱。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2016年,我大二,变成了球队里的一名老生,也接下了2016年新生杯组队的重任。曹继森、房宽、王海娜、李林静、柳凌华、倪港钧等大一的小萌新们一同组成“国羽战队”。不出意外在赛场上还是被爆锤,但是我们屡败屡战,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风采。
也是在这个秋天,我感受了成长的力量,也明白了责任的重量,我把他们招进球队,就理应带着他们突出重围。那个时候,我深刻地意识到,国关羽毛球队不仅仅是一支球队,它更像是一个家庭,一个陪伴我成长、给予我温暖和力量的地方,所以我应该要去变得更加强大。这场比赛之后,我开始主动地、系统地去接触羽毛球,并在下一学期连续选修了两门羽毛球课程,提升技术,磨炼打法,有时候也会在球场待到深夜关灯,只剩下球场边微弱的灯光,但是在我眼中,这束光却仿佛异常明亮。因为我知道当下的每一次挥拍、每一次跑动和每一次摔倒与爬起,都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这种对羽毛球的热爱与坚持,已经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它会在未来的岁月里慢慢发芽,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挑战与心态
2017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成长的一年。我的角色再次发生了变化,有幸作为替补队员出战北大杯。2017年4月22日,北大杯正式开打,尽管上场机会有限,但作为替补的经历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羽毛球比赛。队伍的每一场胜利,队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是我学习的机会。无论首发,还是替补,我都全力以赴。我渐渐明白,比赛并不仅仅是个人表现的舞台,更多的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体现。每一个替补队员的存在,都为球队的整体实力做出了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在之后的比赛中更加珍惜每一次上场的机会。
2018年3月31日,北大杯再次如约而至。李扬帆老师、闫岩老师、程鹏翔、余物非、曹继森、冷慧宁、余欣、闫宗博等人组成战队,张文静坐镇教练。这一年同时也是球队新老交替的一年,熊文雪、余物非、余欣等师兄师姐面临毕业,这样的比赛过程让人充满不舍。与此同时,在场上我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新生,而是球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明白自己正站在一段青春岁月的尾声。
很幸运,这场比赛“国羽”战队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突破重重关卡,成功晋级北大杯甲组!在这次比赛的间隙,球馆里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原来是球王向他的女友求婚成功。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和爱情的美好,这样的意外与浪漫,为紧张激烈的比赛增添了几分温馨和感动。这一刻,我也意识到,羽毛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它更像是一场人生的缩影,充满了汗水、泪水、欢笑与感动。每一场比赛,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我们无数的回忆和情感。球场上的每一分拼搏,都是我们对青春的一次铭刻,对梦想的一次致敬。
这场比赛之后,我在票圈写下这样一句话:“又一年北大杯,打了男单-混双-男双,很爽。”这句话看似平淡,却饱含着我对羽毛球的深厚感情和对青春羽毛球岁月的无限热爱。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总结,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2019年3月3日,又是一年北大杯。这一年,我作为球队队长,为大家开展服务;这一年,“国羽”战队补充了何宜贤、卜羽芯进入一队,林安怡和梁旭琳两位老将回归;这一年,由港督(李冠儒)同志带队,赛娜、刘雨萌、吴思敏、黄子炎等同学组成二队,“国羽”战队派出两队人马参赛。这一次北大杯是我在“国羽”战队打的最后一场北大杯。因此,对于我来说,这场比赛,既是一次战斗,也是一次告别,一次青春岁月的告别。
这场比赛的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当看到国羽战队的每一员在场上拼尽全力的时候,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当时的我就想,无论将来我们会去向何方,我们的故事将永远延续。赛后的那天晚上,我独自来到未名湖边散步。夜色如水,星光点点,我望着头顶的夜空,内心感慨万千。我知道,未来的路很长,但羽毛球给我的,不仅仅是球场上的技艺和胜负,更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每一段岁月的结束,都是新篇章的开始。在“国羽”战队的岁月让我明白,人生没有永远的胜利和失败,只有永远的奋斗与坚持。无论在球场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内心充满信念和勇气,我们就能迎难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从国关毕业后,我去了其他学院读硕、读博。但从“国羽”战队培养起来的对羽毛球的热爱依然,同时也开始向更高层次进发。2021年,我获得了新生杯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六年时间的努力与积蓄,也一点点在正反馈。同时在带领学院羽毛球队参赛的过程中,拿到乙组亚军2次,季军1次。之后的每一场比赛对我而言,都是一次挑战自我、享受运动的机会。每一次挥拍,每一次跑动,都会感受到一种自由和释放,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快乐。羽毛球于我,早已不只是竞赛,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心态。
有人曾问我,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羽毛球?我笑着回答:“因为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真实。”羽毛球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如何在胜利和失败之间找到平衡。无论比赛的结果如何,我都能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尽管时间在不断流逝,但羽毛球所带给我的那种纯粹的幸福感从未改变,它让我相信,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去追求梦想,去享受生活。
回望这些年在“国羽”战队的点点滴滴,我愈加明白了梦想的力量。它从来都不是一条直达终点的捷径,而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无数次跌倒后的爬起,无数个想要放弃却又坚持下来的瞬间。梦想并不总是耀眼的,它可能像一颗微小的种子,埋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在不经意间发芽成长。
而今天,当我们站在回忆的终点,却发现那些曾经的梦想,已在我们心底化为了一种更为深厚的情感和力量。这段在球场上的时光,这些在追梦道路上的拼搏和坚持,最终让我们每个人都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小羽球,大梦想”,这不仅仅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共同书写的青春篇章。正如开篇所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其实,梦想的实现,并不在于最终是否得到了那个奖杯或者冠军,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在这段追梦的旅程中,找到了心中最珍贵的东西——那份不畏困难、勇敢追求的精神,那份与队友同甘共苦的友谊,以及那份在风雨过后依旧笑对人生的豁达。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各奔东西,但这一份关于“小羽球”的“大梦想”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璀璨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深知,哪怕梦想再渺小,只要有心去追求,它就有实现的可能。万一实现了呢?哈哈,那就让我们一起笑一笑,继续前行。
六 、永远愿作国关羽球人
(余物非 国关2014级本科)
2018年夏末,本科毕业后我去美国读研,远行的行囊中特意收了一把羽毛球拍和一件橙中带蓝、后背绣着“PKU SIS”和“YU W F”的迷彩战袍。上飞机之前几个月,我穿着它打完最后一届北大杯。想来打球印象最深的瞬间都和国关院队息息相关,总有李扬帆老师、资文哥、小萌姐、慧宁姐、余欣、得春、安怡、冠儒、继森等一众有趣的人们陪伴见证,可谓一件莫大的幸事。
2018年北大杯 余物非(左起第四)
坐在飞往纽约的航班上,我幻想着自己在大洋彼岸还会打球。但后来发现,远离了华人和亚裔社群,几乎所有人都把羽毛球当成闲散的后院消遣。毕业后,我搬到了美国西南部、城镇周围满是高地荒漠、全州只有0.5%亚裔居民的新墨西哥州做杂志记者。全州只有200万人,工作之外我渐渐习惯了和大自然独处。采访、出差、写稿、攀岩、越野跑、徒步野营、公路旅行,好像把日子填得什么都塞不进去了——直到2021年7月29日。
那天下午,我看了很久东京奥运会羽毛球比赛的转播。比赛很激烈,我越看手越痒,也发觉几年的美国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拿出工作时找资料的劲头,我很快查到当地一个室内篮球馆每周有一次羽毛球活动,而且当晚就有。什么社恐不社恐也不管了,几小时后,我一头扎进了这个羽球小团体。
当时我早已不习惯急停急转,杀球吊球过网的也寥寥无几。打了两小时,新墨西哥大学的一位华人教授——后来知道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全美混双冠军,叫住了我:“小伙子,来打State Games(州运会)吧。三个月后。”我浑身生着攀岩和越野跑的锈,但一口答应了。毕竟那种在赛场上拼搏的快感,实在久违了。
从初中学了姿势开始半吊子打球算起,打球快感最爆棚的还是跟国关院队一起每年征战北大杯:赛前的“中军帐”商量对阵和战术,场上的忘我,无论输赢,都让人回味无穷。
2018年4月初,我在自己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北大杯的最后一场比赛,第一次有机会和国关羽球灵魂人物李扬帆老师配双打。和名宿搭档像是院队给大四老骨头的送行大礼。但这场告别战却有着浓浓的复仇意味。比赛是甲乙组升降级赛,对面是甲组的法学院。我们已经拿到乙组季军,如果战胜法学,国关就能在2019年重回甲组。
2017年,我们被法学3比0横扫,不得不去和乙组的佼佼者分子所争夺一个打2018年甲组比赛的名额。那年甲组冠军都决出来了,我们和分子还在打。余欣和我的两场单打都打到了第三局,三场双打也比分接近,异常焦灼,但大家的努力还是没能阻挡降级的厄运。一年后的告别战前,当知道对手是法学,我心里是憋着一口气的。
记得场上的我救回了一两个“神球”,也罕见的连着几次重扣得分。身旁的李老师也激动得使劲拍着我的肩膀:“终于打开了啊!”。事后想来,这鼓励大抵带着些“恨铁不成钢”的不甘。
应该是2014年入学后不久,我和慧宁姐、婧怡姐和老铁余欣约球,对面半场和我对打的突然一下就换人了。他留着小山羊胡、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小腿结实有力,浑身有股狠劲儿。上了场我还没来得及打招呼,他的球就发过来了。接发球时,他重心不低,偶尔还东张西望,表面上漫不经心,实际非常有迷惑性。打起球来,他杀直线球很重,每杀一下还要用力跺下脚,更显得威慑力十足。我被打得很被动,只能靠前后奔跑周旋,但反手高球打不到后场的破绽也被死死拿捏。
那是自己初识李老师,也第一次知道我们有院队和北大杯比赛。当时李老师告诉我:“一般人打你不好打的。好好练练,能打单打。”四年北大杯前的院队训练,我先后有机会被像李老师、小萌姐、晓婷姐、文静赛前“军训”,偶尔也有种要大幅涨球了的错觉。自己幻想过像李老师那样中午常驻邱德拔,也琢磨过捡些旧球练练资文哥提点过很多次的双打网前推两腰。但园子内外的其他诱惑让好好练练更多停留在了只是想想。
羽毛球倒一直是我大学学习生活的调剂:在五四打完两小时球后去小卖部买一条养乐多,边走边把它一瓶瓶“干”完,回宿舍冲个澡,感觉又能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自己的焦虑。不过出出汗解解压之余,欢乐打球终究没变成刻苦练球。四年间,我的反手高远球还是从来打不到后场,说来真的很惭愧。
15年的北大杯,李老师拼到膝盖韧带拉伤。他在我眼前两米的地方应声倒地,也自然很清楚后来我和继森偶尔能跟老师单打打得有来有回绝不是自己练的。16年的北大杯,甲组季军光环的背后是小萌姐、资文哥和大橙子师兄的离开,像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从17年北大杯开始,我靠熬年头熬成了主力:打双打和爱鱼跃、杀球极具威胁的继森配男双,自己总是那个被瞄着打的;打单打也好像总在“搞队友心态”,不是战至第三局,就是21分打到加分。后两年的几场男单,我好像都稀里糊涂地赢了,糊涂到只记得队友们的加油打气。没有他们,我一定顶不下来。
17年打分子所的升降级赛,被推上男一单的我第一局最后几分被逆转。局间间歇,李老师走入场地的第一句话就是“没问题,能打赢”,后面叽里呱啦的一堆如今只能想起“他打不过你的”。打到第三局,我拿下一分后突然听到熟悉又陌生的“好球”“漂亮”,一回头原来是小萌姐回来助威了。后来,我是连下7分收下的男单那一分。
还有就是18年打医学。男单打一局21分,开局我就给自己挖了7分的大坑。后来对方17:20拿了场点,我听见有人嘟囔国关男单要输。我叹了口气一回头,队员们都穿着橙色迷彩战袍,还像0比0时一样坐在底线喊加油。继森则站着指导:“非哥别急。他打不死你,你没问题。”
之后的5分,愣是全让我拿了。最后一届北大杯那天,自己状态确实越来越好。等到和李老师配双打法学,四年来对手“瞄着我打”的双打战术好像也失灵了。我们赢得酣畅淋漓,全队也没有给法学什么机会,时隔一年重回甲组。
2021年11月的新墨西哥州州运会,我从衣柜的角落找出那件橙色迷彩战袍,穿上它独自上场。那天我打了六场单打,半决赛输给了个瘦瘦高高的荷兰人。我拿到全州第三,还获得了代表新墨西哥征战2022年全美运动会的资格。后来,那个荷兰人好奇我衣服后面绣的字母是什么意思。我跟他开玩笑:“Some good old days. That was my prime time. (一段美好的过往。那是自己的巅峰期。)”
后来由于要回国,我没去成全美运动会,倒是成了“省队”的陪练选手。在高地荒漠,一周还能打个两三次球,我仿佛回到了国关院队的“prime time”。
最好的队友往往才能激发出场上最好的自己。能留下连年征战北大杯的,绝对没有drama king和drama queen,球场上的larger than life大抵也是肾上腺素上升使然。
资文哥为人和善,于我而言一直是榜样一般的存在,我很佩服他场上场下的敏锐思维。15年北大杯他是发着烧坚持打完的。那年比赛打完后,大家心情有些沉重,他突然担纲起了气氛组,召集队伍在横幅下拍合照,一边把还有比赛任务的冠亚季军大佬们请走,一边教作为新人的我摆起把球拍背到头后的招牌pose。
老铁余欣是我从高中到大学的七年同学。她是那种做什么事都要把它做到很好的全能战士,平日里幽默谦和,鲜露锋芒。2017年北大杯,她第一次兼项女单和女双,发挥非常出色。走出邱德拔的路上,她有些亢奋地蹦出一句:“我就是不怕质疑,能在关键时刻超越大家的预期”。这是我认识她13年来她说过最狠也最狂的一句话。
还有憨厚实在的得春。18年打完比赛拍合照,平时有些羞于表达的得春突然变得比谁都能整活,开始各种摆拍。他设想了一个场景:自己跳杀,让我去往地面匍匐着,像他跳杀把我打得满地找牙。不知什么时候,他把那张图当成了自己的头像。之后几年他时不时给我朋友圈点赞,我看到后总忍不住点开那头像多看两眼。听说得春通过苦练拿了新生杯男单冠军,估计再次球场相见,他能把设计的场景变成现实了。
若不是那段共同经历高峰低谷的日子和这群有趣的人,我无法相信无论过了多久,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不会真正远离羽毛球场和那件漂洋过海、如今又漂回来的国关战袍。
衷心希望国关永远是羽球的热土。
作者介绍:
李扬帆,76net必赢官网教学教授。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湘西北武陵山中,在76net必赢官网国政系(76net必赢官网)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从做学生到留校任教迄今整36年。所授课程有《中国对外关系史》《中国外交人物研究》《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研究》《晚清对外关系史及其中的人物》《西方外交思想史概论》等。著有《涌动的天下:1500—1911中国世界观变迁史论》(76net必赢官网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走出晚清》(76net必赢官网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晚清三十人》《国恨:民国外交二十人》及《被误读的天下秩序》(第一作者及主编)、思想史回忆录《望乡》。学术论文及评论数十篇。
李冠儒,76net必赢官网2015级本科生、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双学位项目本科生,2019级76net必赢官网硕士生、亚洲校园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双学位项目硕士生,目前2022级76net必赢官网在读博士生。
作者简介:
曾资文,76net必赢官网2012级本科生,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现为创业公司Falconlabs AI产品负责人。
张小萌,76net必赢官网2011级本科生。现就职于青岛中学,担任体育学科教师,体育与健康中心主任,兼工会副主席,党总支青年委员。
陈得春,76net必赢官网2015级本科生,现就职于76net必赢官网研究生院。
余物非,76net必赢官网2014级本科生。现《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版权所有:必赢76net(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TEL:010-62751634 FAX:010-6275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