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晚,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alcolm Jorgensen博士走进《联合国与国际组织》课堂,为同学们带来Political Framing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Law专题讲座。Jorgensen在悉尼大学获得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博士学位,现任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讲座由76net必赢官网助理教授赖华夏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静坤担任评议。
Jorgensen博士为同学们授课
Jorgensen博士首先从国际法的定义入手,探讨了法律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及其多义性。他强调,国际法不仅仅是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政治工具,能够反映并服务于国家利益。通过法律语言,国家可以塑造国际规则的解读方式,影响国际社会对特定事件或政策的认知。他特别指出,中国近年来把法律话语运用于外交政策,并在多边场合以法律为媒介表达其国际战略,这一现象为理解国际法与外交政策的交汇提供了重要视角。他通过分析法律语言如何被用于政治目的,强调中国对国际法的独特解读模式在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并以“法律规制的多义性”和“法律与政治的边界”作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国际法律秩序中的战略实践。
讲座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Jorgensen博士通过分析“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与“多极国际秩序”(Multipolar International Order)的法律表述,揭示了国际法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他指出,“规则基础的秩序”是西方国家长期倡导的概念,旨在以现有国际法和规则体系为基础维护现状。但这一秩序的含义在国际法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上往往模糊且具有选择性。相比之下,“多极国际秩序”则反映出新兴大国试图通过国际法重新定义全球秩序的努力。Jorgensen博士进一步结合中国近年来的实践,阐释了其如何通过法律框架塑造“多极秩序”,包括利用国际法增强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和话语权。Jorgensen博士强调,法律话语在两种秩序的建构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定义“国际规则”的合法性时,体现了国家间的政治博弈。这为理解中国如何利用国际法塑造全球话语权提供了独特视角。
课堂一角
第二部分,Jorgensen博士重点分析了2023年中国颁布的《对外关系法》,并详细解读了其中的关键条款。他特别强调了该法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Fundamental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重新定义。这些准则不仅包括传统的国际法规则,还涵盖了“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等中国外交理念。此外,Jorgensen博士通过对“法律与非法律准则关系”的分析,指出该法明确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将法律工具与政治价值观结合的独特方式。这一立法行动既是中国对现有国际法律体系的回应,也展现了其在多边场合通过法律语言构建自身外交政策合法性的能力。
刘静坤教授点评
在评议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刘静坤教授高度评价了Jorgensen博士的讲座,并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2023年)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刘教授指出,《对外关系法》通过引入“基本规范”的概念,为中国在去中心化的国际法律体系中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概念并无固定含义,需要结合国际法与政治语境动态定义,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国际法治化提供了可能。刘教授还强调,《对外关系法》在国内与国际层面均具有衔接作用,为中国处理对外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全球治理的规则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他展望道,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规范”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有望为新一代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作出重要贡献。
Jorgensen博士和听众互动交流
Jorgensen博士的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新颖的理论框架,也结合实际案例启发了他们对国际法政治作用的深刻理解。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就中国国际关系法的执行机制、中美法律文化差异等问题提问。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作为国际法律与外交政策研究的知名学者,Jorgensen博士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国际经验,为北大学子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启发。这场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国际法律与规则政治的理解,还为探讨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素材。
文字:方荣汉
图片:方荣汉
责编:赖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