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0日下午,比较政治学专业第十七次研究生工作坊于C105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由2020级博士生孟碧主持,比较政治学专业唐士其、许振洲、潘维、钱雪梅、郭洁、雷少华和汪卫华老师出席,25位硕博研究生参加了现场讨论,未能到场的同学则通过线上会议方式参与。
比较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双周工作坊从2021年1月24日第一次举办,迄今共召集了16次线上会议。每次工作坊由1至3位同学先汇报自己的研究计划和已有成果,之后进行问答和讨论。在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研究生工作坊形式新颖灵活、内容丰富多彩,专业导向明显、学术氛围浓厚。这种互动方式有效推动了同学们的研究进展,提升了专业内的凝聚力。
截至目前,已有27位同学在历次工作坊上作了自己的研究汇报,涵盖中国与西方政治思想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和具体政策等领域。涉及的议题包括休谟、阿伦特、福柯、王阳明等人的政治思想,建国初期广东的“反地方主义”运动、山西贾家庄集体化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中国社会阶层间价值观区隔与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对外开放初期青岛和烟台招商引资差异比较,国共两党对日受降问题、从日本动漫看日本伦理体系、阿根廷移民问题,以及日本与韩国在二战期间的情报战研究等。
这一次的线下工作坊以师生间交流、分享为目的。首先由刘娟平和张雪君两位博士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近况。刘娟平以《致良知与一体之仁:王阳明的治道和为政》为发言题目,介绍了“内圣外王之道”从《庄子》以来的源流和传承,及其由独尊而并行、从广大到精微的发展脉络。为了回答“王阳明的治道如何实现内圣外王”以及“王阳明为政实践和其治道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刘娟平将王阳明的思想演变和为政实践分为四个阶段,指出二者相互交融、彼此印证、内外促进的特点。以此论证王阳明由知行合一的内圣到满街圣人的外王,是将理想社会寄托在个人修身,将“良心是非”上升到“天理王道”的独特贡献。
张雪君以《幼有所育: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机制分析》为发言题目,探究在托幼政策的具体领域,政府介入方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首先把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托幼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经历集体主义、群众自办和公社举办的分散供给时期;1978-2010年充分释放社会力量,公办和私立并行发展的时期;以及2010年以后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时期。通过分析托幼政策不同主体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张雪君提出社会结构变化、财税制度变化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是影响中国托幼政策演进、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两位同学发言之后,各位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了点评和讨论,给予了宝贵的改善意见。如刘娟平的研究,老师们建议开篇即可点出研究问题,如此更加直入主题、一目了然。另外,为何中国讲知行合一,不存在社会分层,而西方的道德和政治却会分开。我们可以带着批判精神去看王阳明,才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张雪君的研究课题,各位老师提出,相比其他领域的国家政策变化,托幼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研究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同时应注意托幼政策的具体实践,可以在写作过程中适当增加调研和案例研究。
在工作坊最后的师生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政治思想研究的方法是什么”,“研究方向如何由兴趣到专业”,以及“如何在研究中国的过程中,与西方对话”等问题向各位老师求教。各位老师耐心启发引导,鼓励大家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并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出了宝贵建议。老师们的点播仿若燕园初冬暖阳,让大家在专业学习上更具方向感、更有信心。
(孟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