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梅,76net必赢官网教授,现主要从事日本政治史、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对中日关系等现实问题也有涉足。曾在日本创价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新潟大学、成蹊大学等做过长短期不等的交换教师、访问学者及课程讲授。主要著作包括《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合著)、《21世纪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合著)、《日本民族主义形态研究》等。 敲开办公室的门,迎面而来的是李寒梅老师亲切的微笑,犹如春风拂面。在得知自己当选2019-2020年度国关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时,她表示很意外,认为“自己并没有比其他老师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但一说起自己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她却如数家珍。午后的咖啡厅安静而温暖,窗棂间洒下的阳光静静地聆听着一位关爱学生的老师将她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
当好学生的“顾问”
“无论是从高中进入大学还是进一步升学,同学们都面临着人生阶段的转换和道路的选择”,因此李寒梅老师认为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对于初入燕园的新生们来说,高中与大学的学习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适应得快,可能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李老师担忧地说:“如果适应得慢,一晃一学期过去了,再一晃就大二了,然后等醒悟过来都大三了。”为了当好同学们的“顾问”,李老师会主动了解最新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遇到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还会向教务老师请教相关规定。平时,李老师还会细心留意学院发布的通知和各类讲座信息,然后第一时间转发给学生。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未来”是李老师最常与他们聊到的话题,她告诉我们:“同学们对‘未来’的困惑是共同的,之前有一位同学十分纠结是否要参加早稻田大学的交换项目,还有一位同学向我询问跨院系保研。”面对这些困惑,她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未来的规划,最终让学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学术上,即使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与自己并不相同,李老师也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学生有时也会将课程作业发给她寻求修改意见。当涉及到超出她专业领域的问题时,她还会向学生推荐专攻这一领域的教授。
李老师不仅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回答,也能够充分接纳多元化的交流形式。李老师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对导师制理解的不同,留学生们可能对导师更有距离感,她提到有一位留学生同学更倾向于在微信上与她交流而不愿线下见面。对此,她认为 “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不要拘泥于制度的规定”。李老师理解并尊重学生们的习惯与想法,随时欢迎他们带着问题或需要以任何方式联系她。
让学生敞开心扉
刚开始担任本科生导师时,李寒梅老师并不明确这一角色的具体职责;但随着与学生交流的渐渐深入,她逐渐找准了定位。在李老师看来,本科生导师可以弥补课程老师和班主任角色的不足。“课程老师和学生的交集大多仅限于某一门课程,班主任则要从整个班级的角度考虑问题,很难等量地关注每一位同学。”相较之下,本科生导师可以更多地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
如何将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李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她十分理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大、时间紧张,因此不会过多地占用学生的时间,而是选择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多名学生一起聚餐、一对一的见面交流、用微信随时沟通等。但她希望每次交流都能使学生有所收获,真正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与困惑,让同学们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抽出的这段与老师交流的时间更有价值。在疫情期间,尽管受现实情况的限制无法线下见面,李老师也会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考虑到学生见到老师可能会紧张,李老师更倾向于在轻松自由的环境里与同学们见面。“如果是几个同学一起来,通常会一起吃个饭;如果是一对一的交流,我会选择在咖啡厅和学生喝杯咖啡、聊聊天。”她相信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化解师生身份带来的紧张感和距离感,让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相比于灌输一些“大道理”,李老师更喜欢分享个人的经验与体会,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启发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我自己也从学生那儿学到了很多,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李老师特别提到了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让她了解到了不少有趣的新事物。
学生们也因此与李老师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一些毕业生到现在还会不定期与她见面,“导师”的角色早已超越了本科生的范围。谈及学生们毕业后的去向,李老师如数家珍。“希望在未来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还能提供帮助”,说到这里,她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
李寒梅老师通过个人经历启发学生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她的老师的影响。李老师曾师从周一良、沈仁安两位先生攻读日本历史硕士,后来在76net必赢官网跟随李玉教授攻读东北亚地区研究的博士学位。回忆起她的老师们,李老师由衷感慨道,“那一辈的老师不太愿意说教,而是身教多于言传,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周一良先生并不是李老师的直接指导老师,但与周先生的几次交集却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我要发表一篇文章,周先生写了一张纸反馈意见,用的是一张方格纸,竖着写,一个字一个格,语言特别浅显,句子极短。”李老师看到如此通俗易懂的反馈后十分惊讶,因为用浅显的语言说清楚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是很困难的。第二件事是硕士论文答辩时,李老师在论文中提到了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周先生只问了她一个问题——“富尔顿在哪儿?”李老师坦言当时她并未细究富尔顿的具体位置,“这件事让我谨记做学问必须一丝不苟。”
李玉教授是李老师的本科班主任,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一些不熟的学生说觉得李老师太严厉,有些不敢跟他说话”,但她深知这样的严格源于恪守一辈子的学术原则。李老师回忆起李玉教授把日本研究中心交给她时的情形,“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但还是用电脑事无巨细地把所有的资料都整理出来,跟我们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李老师十分感慨地说:“现在我们移交工作可能就直接给对方一个硬盘,这就是老一辈人做事的认真吧。”
老师们的以身作则深深地影响了李老师,也烙印在李老师如今对学生的教育上。“他们不会直接告诉我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或者讲大道理”,李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老师们的敬佩,“因此我对我的学生也不愿意说教太多,而是让他们在我讲述的经历中或是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然后自己体会、作出选择。”
“学生是第一位的”
国外的教学经历让李寒梅老师对“导师”这一角色有了更丰富的认知。李老师曾在日本创价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过交换教师和访问学者。她告诉我们,由于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设置,日本大学的师生关系更为松散,除了高年级需要参与教授的seminar,其他时候学生与老师的联系并不多。但在任教期间,还是会有日本学生向李老师咨询关于未来选择的问题,这让她意识到“‘未来’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事情”,也让她更加重视本科生导师的角色。
李老师还提到了一件对她触动很大的事情。李老师的儿子在国内国外都有读书的经历,当她问起国内国外的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时,儿子的回答让她思考良久——“他说在国内上大学时给老师发邮件,可能是因为学生太多,十有八九得不到回复;但是在国外读研时,不论老师是否认识你,三天之内一定会回复,或长或短,哪怕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也会出于礼节回复。这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自那以后,李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发来的邮件和消息,再忙也尽量做到及时回复,哪怕回答不了的问题也会建议学生去请教某位老师。李老师时常在心中反思和自省,“我们一直都说在学校做老师,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否真的做到了呢?”
与早稻田大学交换生的合影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被问及对国关本科生们有何建议时,李寒梅老师回忆起了自己的本科生活,“当年的竞争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我选择考研、选择研究领域都是稀里糊涂的,如今回头看其实可以做更多规划。”因此,李老师建议同学们尽早思考清楚未来是想继续做学问还是做实际工作,这样会使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清晰的目标,有效提升相应能力并为未来做准备,“这也是本科四年我自己的体会。”
谈及国关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时,李老师指出国关学科的特点:“它是以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在今天来说甚至可能还需要某些理工科的知识,因此本科阶段要尽量从最基本的政治学、历史学开始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不要太早把自己局限于单一的研究领域内。”此外,外语和学术思维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核心能力。李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多读纸质书,警惕信息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陷阱,因为“国关的同学更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李老师认为在学业问题之外,“学会做人”和“身心健康”是最为重要的。她希望大家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大学时代一些看似至关重要的成绩、貌似改变人生的选择,日后回望那都不是事儿。”真正重要的是面对人生的态度,重视每一处细节,“做人”这一大命题需要用一生去完成。
尽管李老师一直强调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位本科生导师应该做的,但从她谈起学生时眼中流露的欣喜,她在教育理念上的坚守,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情不自禁地被这位真挚关切着学生的老师感染,为这位专心学术、奉献教育事业的老师所深深打动。
采访|安明嘉 侯勇企 王婧宇
撰稿|王婧宇 安明嘉
排版|赵瀚冰